不僅是沿海一些城市拉閘停電,東北地區也開始出現供電缺口。網傳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主要是因為國外大宗商品大漲價,嚴重壓縮了國內工廠的利潤。而國內由于疫情控制的好,國外訂單紛至沓來,各大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,陷入了“惡性競爭”,導致利潤更進一步減少。如今,正是美聯儲大放水的時候,中國工人辛辛苦苦的搞生產,到頭來給別人做了嫁衣。與其這樣,還不如通過停電來限制產能節約資源。
其實以上只是事情發生之后的一種揣測,雖然合乎情理也分析的頭頭是道,但并不是一些地區拉閘停電的真實原因。一些地區在“金九銀十”之季拉閘停電,主要是為了完成“能源雙控”指標。據悉,在今年8月份,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一份關于2021上半年各地區“能源雙控”指標的完成情況,結果顯示9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,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,廣東、福建、江蘇三大沿海強省位列其中。
浙江、黑龍江、遼寧為二級預警區,上半年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。國際發改委使用嚴厲的措辭發文稱,各地區一定要堅決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。但是,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盡管中國近些年水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發展迅速,但其占總發電數量的比例非常低,而火電占大頭,達到了驚人的70%。各地區如果想要完成“能源雙控”指標,可想而知有多么的困難。
“能源雙控”的提出,目的是淘汰高耗能產業,走綠色的經濟發展道路,這與當前大環境下的應對氣候變化理念相契合。但是,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不一,有的地區無法在短時間內淘汰高耗能產業。最后為了完成指標,只能通過拉閘停電“一刀切”做法。如此罔顧民生的粗暴式方式,令人感到憤怒。
回過頭來看,拉閘停電是否與大宗商品漲價以及美元放水有關呢?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聯系,但是這些都是由市場來決定的。如果進行行政干預,不僅會適得其反,還會招致市場經濟國家的批評。而這些結論之所以在網上盛傳,更多的是為了轉移矛盾,讓人們將注意力放在外部。